为纪念专修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历史学专业与韩国东亚文化遗产研究院签订学术交流协定10周年,11月1日,两机构于神田校区联合举办了学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以“伽倻的港市与日本列岛”为主题,邀请了日韩两国共5位研究者,围绕位于韩国庆尚南道昌原市、属于朝鲜半岛三国时代伽倻(4~6世纪)的复合遗址——“石洞遗址”,报告了最新的调查及研究成果。
文学研究科与东亚文化遗产研究院于2014年签订了国际交流组织间协定。该研究院是韩国首屈一指的从事埋藏文化遗产发掘调查与研究的专业机构,与本校亦开展共同研究等合作,多年来通过考古学领域不断深化交流。研讨会正式开始前,文学部长高久健二教授与院长裵德煥分别致辞,回顾了双方过去十年的合作历程,并表示今后将继续为推动日韩关系发展贡献力量。
研讨会发表者及主题如下(敬称略):
【第1场】 李海銖(东亚文化遗产研究院):昌原石洞遗址的结构与特征
【第2场】 金鎭(东亚文化遗产研究院):从陶器变迁看昌原石洞遗址的定位
【第3场】 丹治朱音(专修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二年级):日韩长期持有与“传世镜”相关问题探讨
【第4场】 崔景圭(东亚文化遗产研究院):伽倻港市与昌原石洞遗址的间歇期研究
【第5场】 小林孝秀(专修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日本列岛古坟时代的港市形态
丹治朱音同学着眼于考古资料研究中常遇到的“传世”问题(即器物制作年代与埋藏年代之间存在的时间差)。她举例指出,昌原石洞遗址出土的星云纹镜,从形制与纹饰等特征推断,应制作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的中国,并在5世纪前半叶被用于陪葬。她进一步分析:“同样为中国产的双头龙纹镜也经历了传世过程,并在5世纪前后被埋藏,但其流传路径与背景可能截然不同。若能扩大视野,将传世与流通过程置于整个东亚范围内加以考察,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小林孝秀副教授则从昌原石洞遗址作为伽倻重要贸易据点——港市的定位出发,对比分析了日本四处具有港市性质的遗址,以此探讨伽倻与古代日本之间的交流。他指出:“从出土的朝鲜半岛系陶器及外来遗物的分布状况,可以窥见当时海上贸易的活跃程度。”同时总结道:“除海上交流外,今后还需进一步探究通过河川与陆路实现的物资流通体系。”
研讨会最后,由荒木敏夫名誉教授进行总结。他强调:“日本与韩国的关系,不应仅停留在和平或平等层面。愿两机构今后继续秉持和谐共进的精神,携手合作,共创更多学术成果。”

